历史上具争议的选举如何改变美国民主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并非第一个对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提出异议的候选人。

在1960年民主党人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与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总统竞选中,也有很多关于选举舞弊的指称。共和党人怀疑,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Richard Daley)以欺骗的手段,使肯尼迪获得足以赢得伊利诺伊州的票数,从而使他赢得总统宝座。但尼克松最终拒绝追究此事。

The Kennedy-Nixon debate in 1960

位于纽约波茨坦的克拉克森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亚历山大·科恩(Alexander Cohen)说:“有证据表明,尼克松不想做出引起分裂的事情。”

现代化的投票系统

美国过去有争议的选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微乎其微,有的造成重创。

在当代,2000年竞争激烈的选举导致了投票系统的更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尔·戈尔(Al Gore)之间的竞争结果归结到佛罗里达州,并最终由美国最高法院来定案。

宾州州立大学伊利分校的政治学副教授罗伯特·斯佩尔(Robert Speel)说:“原来,美国大部分地区当时都在使用打孔卡投票系统,2000年,这在佛罗里达州引起了各种问题。而且,大多数美国人所不知道的是,每年都有数千张选票被扔掉,因为打孔卡系统除了故障,还会让选民感到困惑。”

“选举官员知道这种情况,但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个问题直到那次选举才公开,”他补充说。 “这导致了打孔卡在美国的终结,美国人现在使用了更为现代的投票系统。”

时任副总统的戈尔尽管普选票数领先,但仍与总统宝座无缘。

“戈尔有机会质疑其中一些选票的合法性,”克拉克森大学的科恩说。“有人对投票机存有疑问,他选择不这样做,因为继续争下去将对民主制度带来损害。”

造成重创

1876年,共和党人卢瑟福·海耶斯(Rutherford B. Hayes)和民主党人塞缪尔·提尔登(Samuel Tilden)之间的选举争议,导致美国南方原先被奴役的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并受到压制。如今,它带来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在美国挥之不去。

两党当时都宣称在选举人团中获得了多数票数,但是当时受到前南方奴隶主青睐的民主党最终认输,以换取联邦军队撤出南方。自南北战争结束11年前以来,联邦军队一直在保护南方曾经是奴隶的人。

“很快,在美国内战之前曾在南方领导并支持奴隶制的政治领袖再次登上权力的高位,并再次主导南方的政治……直到19世纪末,这使得非洲裔美国人几乎失去了所有政治和社会权利,”宾州州立大学的斯佩尔说。

这最终为使种族隔离合法化的吉姆·克劳(Jim Crow)法律的通过奠定了基础。

“实质上,国会允许在南方存在种族主义政权,”科恩说。“你如何量化这个决定所造成的生命损失、痛苦和情感折磨?”

不记名投票

1888年,在民主党现任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的竞选中,有关贿赂选民的指控一直笼罩着这次选举。

当时,选票是由政党分发的,并且有一些票是公开投的。被称为“漂浮者”的人把他们的选票待价而沽。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出的一封信指示党务人员把选民分为五人一组,并付钱给他们,让他们投共和党人的票。由此产生的丑闻导致公开投票的终结。

宾州州立大学的斯佩尔说:“那次的选举存在普遍的腐败指控,导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记名投票。美国人现在可以在别人不知道他们如何投票的情况下私下投票。”

民主处于危险之中吗?

质疑投票程序的公正性如何会影响一个国家?科恩考虑了拉丁美洲和非洲民主制度的失败。

科恩说:“(要使民主制失败)必须发生的一件事情是,人们必须从根本上不相信政治制度是公平的而且对他们有用,并且不相信他们的选票实际上很重要。”

“因此,一旦你采取的立场是,因为有很多其他作假的选票,我们的选票就不起作用了,你就在鼓励人们反抗,因为你从根本上是在说民主行不通,”他补充说。“一旦这开始受到侵蚀,民主的其他基础也开始受到侵蚀。”

到目前为止,科恩还没有看到美国民主体制受到任何无法弥补的损害。

“我们仍然有法治。我们仍然遵守法治,并且……到目前为止,(特朗普)竞选阵营在遵守法治,”他说。“他们正在提交法律文件,他们正在向法官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且各州似乎也在按章办事。”

发文者
avatar

Topic News Editor - Chinese content creator and curator. China PR press release, Asia press release service. Chinese/ Japanese/ Korean news release via top news channels.

追踪TNews
国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