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疫情后的数字化转型

  •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企业既要生产复工谋求生存,也要寻求业务的战略突破。
  • 政府出台“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方案,深入可行的推动企业和社会数字计划转型。
  • 中国是世界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数字经济转型之路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有很好的的借鉴作用。
Photo by Irina Iriser from Pexels

中国政府密集出台“新基建”战略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方案之际,我与伏羲智库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教授针对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在线对话,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在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世界依旧处于疫情威胁的复杂环境下,中央政府提出加快“新基建”以及《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中国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这次的疫情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在疫情的危机中,同样也存在着机遇,中国应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央政府纲要的指引下,未来各级地方政府会推出更详细的行动举措来推动这项工作。有数据显示,目前各省发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规模已经超过40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投向新基建。这将会引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小微企业的指导意义

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纲要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公布了新基建的相关建设规划,数字化转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在疫情中,小微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稳定,以及增加就业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在经济恢复还是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几千万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疫情依旧有着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完全恢复到疫前的运营状态,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复工复产是不得不选择的政策导向。

关于小微企业在数字转型中的定位,我们两个挑战:一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企业经营不受公共危机的影响;二是如何在参与数字经济的产业分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寻求业务拓展。在当前情况下,小微企业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存续,而后还要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首先实现企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再寻求业务拓展。疫情使我们不得不为,而我们可以选择顺势而为。

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非常关键。这次的疫情使得制造业缺工缺人,生产停滞。企业意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降低损失中的作用。在企业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予以一定的支持。

数字化的价值

在行动方案里,国家发改委提到要鼓励平台企业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好的数字化能力对接,同时应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的建设。对此李晓东认为,在社会分工细致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数字化转型专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可以让已有的专家为整个行业提供服务,共享能力。开源社区可以降低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知识、人才、资本资金的门槛,促进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数据往左走需要获取充分多数据,往右走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张开双臂才能拥抱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充分利用数据需要发挥各方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减税降费、贴息贷款、简化审批等政策措施,降低综合服务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进入门槛,提高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全球经济发展

这次疫情使得大家对数字化转型达成了共识。共识是第一步。实现共识以后,大家才会行动一致,奔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取得一致性经验。这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借此次疫情进一步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通过鲜活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尝试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在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产业化中将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国当下的经济转型对全球的经济转型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种借鉴作用不仅仅是对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将包括发达国家。

李晓东最后还建议各方可以利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平台,让各方凝聚共识、促进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文章原发表于世界经济论坛,转载许可 CCPL
本文作者:徐亚敏,物联网,机器人与智慧城市平台, 世界经济论坛
贡献者:世界经济论坛实习生张鑫苗

发文者
avatar

Topic News Editor - Chinese content creator and curator. China PR press release, Asia press release service. Chinese/ Japanese/ Korean news release via top news channels.

追踪TNews
仕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