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特殊的雕塑——来自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二世纪之间一个牛头和一个马头雕塑,于2018年在意大利罗马的卡拉比尼埃里查获,与其他被盗的考古物品展出。
由于买家吹捧、立法缺陷、艺术界人士共谋图利、冲突国家掠夺增多,以及在线销售平台的发展,让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和古董黑市也发展蓬勃。
原作者:马克-安德烈·雷诺( Marc-André Renold)
日内瓦大学艺术和文化遗产法教授兼艺术法律中心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国际法教席
《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国际艺术古玩市场产生的收益,高达 640亿美元。近年来逐步升温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引发的狂热,由此可见一斑。
买家吹捧、法律不到位、从业者串通合谋、冲突国家抢掠活动增多,加之线上销售平台的发展,多种因素致使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和古董黑市异常活跃。
说来矛盾,艺术品受到如此关注,却反而威胁到文化财的完整性。旺盛的需求不仅推动了合法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却也助长了针对博物馆、私人收藏和宗教建筑的偷盗行为,甚至导致考古遗址遭受无可挽回的破坏,古建筑和古迹遭抢劫。
由于缺乏统计数据,非法市场的规模很难被精确计算。不过欧洲警方近年来的缴获记录可以提供一些依据。最近的两个例子是:2019年10月,欧洲刑警组织在保加利亚开展Medicus行动,缴获了4600件物品,并逮捕了8人。一个月后,警方针对意大利开展了另一项行动,缴获了10000件艺术品,逮捕了23人。
古董赃物的“洗白大法”
这个行业里的参与者形形色色——交易商、拍卖商、博物馆管理者和个人买家,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否出于善意,都在失窃物品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人串通合谋,提供虚假文件和虚假产地证明,这是洗白的必备要素,具体法规的缺乏和执法手段的不足也是让阴谋得逞的原因。
被掠夺来的艺术品和文化财产一旦经过画廊和拍卖行流入合法艺术品市场,想要辨别就不容易了。来源存疑的物品一旦在画廊出售或是在博物馆展出之后,就能博得关注。
近年来冲突迭起,加剧了这种现象。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内战,使得贫困居民和有组织犯罪团体对古董文物的盗窃行为已成常态。
叙利亚和伊拉克所拥有的众多独特文化遗产博物馆、考古遗址和古迹,被当地劫掠者洗劫一空。联合国安理会在2017年3月第2347号决议中,对此表示关切,并指出贩运古董是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的资金来源之一。决议还强调,通过网络来处置被盗物品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线上销售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出售非法转移的文化财产大开方便之门。声纳探测和水下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加快了非法挖掘的速度,让劫掠变得更加容易。
制裁不足以震慑犯罪
面对猖獗的非法贩售网络,各国也纷纷采取对策,通常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公约为蓝本来制定相关的法律。但各国的行动也遇到障碍,首先就是出口管理条例。这些法规往往过于严苛,难以执行。此外,就算有惩戒罚则的话,通常都很轻,不足以喝止犯罪。
另一个问题是,遵纪守法的人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文物都是在耕种活动或建筑工程中被偶然发现的,但因挖掘文物而中断的经济活动并不能获得赔偿,于是文物发现者通常会销毁文物,或是选择在黑市上出售。最后一点,各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往往无法有效地管控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参与者的活动。
假如各国不能及时填补法律漏洞、不能大张旗鼓动员国际社会,文化财产贩运行为愈加猖獗的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원천: UNESO Courier (CC-BY-SA 3.0 IGO)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