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面前,所有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
等待了2个工作日后,联易融终于发布了万众期待的澄清公告,称我们的报告逻辑不正确,且指控毫无根据。但仔细阅读他们的反驳,你会发现,管理层根本没有也不敢正面回答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和指控,而是选择打太极、兜圈子,整篇公告毫无数据支撑,依旧保持避重就轻的披露风格,看来确实是本性难改。包庇联易融的美资投行大佬们也是连夜加班编故事,换着花样掩盖事实,却不敢触碰核心的税务合规和收入夸大问题,难道是美资投资银行对中国税法不了解?也无所谓,毕竟我们永远无法叫醒在装睡的人。
1) 到底是不是高度集中在房地产?没有解答!
2) 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的认识明显混乱和自相矛盾
3) 为什么一家“科技公司”一直在此争论杠杆率?看来我们需要用PB市净率来估值了
4) 夸大收入 – 竟然直接甩锅给审计!
5) 过度的科技化包装 – 转移问题焦点、数据无说服力
6) 压轴 – “差额征税”问题才是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仗着资本撑腰,联易融连夜搞出个1亿美金回购计划,看来管理层是真的怕了。 说着科技的故事,然后拿着投资人的钱大规模违规搞金融,搞资本游戏,收割散户,确实符合其管理层金融大佬的背景,不得不服!
不过,我们还是要求联易融管理层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我们的灵魂拷问,并给大家提供事实依据!
1. 到底是不是高度集中在房地产?没有解答!
公司称“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占集团客户总数分别为40%和60%”,“在该等核心企业客户之中,约25.5%、24.8%和10.6%分别属于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建筑行业”。
注意! – 管理层通篇用的口径都是“客户数量”,而不是“发行金额、交易规模或收入金额”。很明显,管理层在侮辱投资者的智商,希望通过“口径”上的偷梁换柱来混淆视听。确实,联易融是口径高手,不管从公司定位、收入、房地产占比、杠杆率、专利还是税务层面都会绞尽脑汁调整口径来达到忽悠监管和虚抬市值的目的。
我们想请管理层正面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
- 在过往24个月中,以交易规模和收入金额为基准口径,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占比到底有多大?请务必想清楚再回答,因为绝大部分数据都是公开的且在我们之前的报告中有充分梳理和分析。我们相信相关监管部门已经非常重视,不然也不会在近期重拳出击大面积终止房地产ABS产品的发行审核。
- 我们的数据分析都是基于交易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征信中心中登网的公开信息。难道说中国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不准确,不可靠?我们从中国政府公开渠道获取的过往交易总规模和联易融在IPO路演中披露的过往交易总规模是吻合的。所谓的“私募形式”和“未完整记率”的交易都是什么?规模具体有多少?有多少跟房地产相关?
2. 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的认识明显混乱和自相矛盾
管理层先是说“过桥并非融资业务……”然后又说“可能承受与ABS云促成的证券化发行中的过桥应收账款相关的风险”??
请再澄清!过桥贷款的体量到底有多大?到底存在多大的金融风险?招股说明书中并没有披露相关的具体数字,而是一带而过,模糊处理。
- 关于“该等风险受到风险管理措施严格控制”。风险管理措施到底是什么?
- 管理层天真的引用核心企业“AAA 信用评级”来掩饰风险,而所谓的核心企业也包括中国恒大和华夏幸福等地产开发商。看看恒大的处境,你就会明白联易融正在承担多么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另外,不是说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吗?怎么又说需要依赖核心企业的AAA信用评级?看来给所谓“核心企业”的地产商做表外融资是坐实了。
- 管理层还一直强调,过桥贷款过程是在“短期”完成的,但是能否披露一下总金额和保理子公司的拨备计提金额?仅一家保理子公司的贷款现金流总额就超过450亿人民币,在巨大的金额下,“短期”也会存在巨大风险,而且可能是致命的。
- 另外,子公司层面大量关联交易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未在本集团综合财务报表中单独汇报”?究竟想隐藏什么?
3. 为什么一家“科技公司”一直在此争论杠杆率?看来我们需要用PB市净率来估值了
管理层反驳说我们没有正确计算杠杆率。 好吧,那到底是多少呢? 50倍还是30倍?为什么不在这里给我们答案?联易融旗下保理公司真的在过程中都没有超过10倍的杠杆率限制和50%同一债务人集中度上线吗?监管不可能只看年底时点数的,而是要求每时每刻都不能突破监管红线。
当管理层很明显在顾左右而言他时,他们一定是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还是回到开头的灵魂拷问;联易融到底是家金融公司还是家科技公司?做金融也不丢脸,但是请遵守合规规则。监管一定会秋后算账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P2P和蚂蚁的案例,历史将会重演。
4. 夸大收入 – 竟然直接甩锅给审计!
- 公司管理层刻意回避了针对收入质量的指控,并将矛头转移到了审计机构。
- 公司目前深陷泥潭,我们好奇毕马威(KPMG)是否愿意公开支持并在下一期的财报上签字?
- 在上市之前,联易融旗下核心保理公司的的审计机构均为普华永道(PWC),为何KPMG却在最后时刻成为了IPO审计机构/申报会计师?是否由于PWC在知晓潜在风险后拒绝签字?这个情况也不是什么秘密了,管理层确实在IPO前夕花了很大的功夫搞定审计机构。
- 可是,搞定审计机构就能一劳永逸,无限甩锅了吗?参考近期瑞幸咖啡和Wirecard的暴雷事件,即使审计机构均为四大也纷纷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四大审计不是万能药,更不是用来忽悠投资人的工具!
- 能否请管理层分解一下收入构成?到底多少是代收的第三方专业费用,多少是真正的自身收入?为什么不愿意在招股说明书和路演中充分披露占比和数据?
5. 过度的科技化包装 – 转移问题焦点、数据无说服力
- 我们理解申请专利需要时间,这一点不需要管理层长篇大论来解释。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等到临近上市前才开始大规模申请专利?临时抱佛脚不丢脸,说明有自知之明。请不要转移问题焦点。
- 建议公司举办开放日,允许投资人参观办公场所及研发中心,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一个人满为患的运营中心,可能所有在使用电脑的员工都被称为“技术人员”或从事“技术相关工作”的员工,他们正勤奋地人工检查资料和解决客户的提问。
- 公告中声称“多级流转云交易规模增长150%,新增客户20家”。请问具体转化成了多少收入和利润?收入占比多大?
- 基于与行业专家的访谈,极少有客户愿意使用多级流转云,整个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人工处理的环节。所以新增客户究竟是谁?是否仅仅是意向协议而已?
- 让我们再次回归到灵魂提问:联易融究竟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如是后者,那么我们想了解上市前三年,在集团层面总共48亿元融资的详细资金用途。公司披露仅3.7亿用于了科技相关投入,请问剩余的44亿元拿去干什么了?
- 另外,“2000次”,“50人”等数据,似乎还比不上传统银行的系统使用率?看来银行都要学习联易融,包装比做业务更重要!
6. 压轴 – “差额征税”问题才是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税务问题是保理从业者都清楚,但是不敢轻易触碰的话题。有些胆大的保理公司为了逐利,不断挑战监管底线,明知有潜在合规风险,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还是选择赌一把。管理层的回复明显是在逃避问题,而且还甩锅给税务机关。纳税证明并不代表在依法纳税,甩锅给税务机关就需要留意后果,因为他们一定会跟进审查的。听说税务总局已经在关注并安排特派小组调研深圳前海地区从事房地产ABS发行的保理公司,相信很快就会有审查结果。毕竟中国政府对支持房地产表外融资和重大逃税的行为是零容忍的。
- 另外,能否正面解释一下“白名单”和承诺书?
- 联易融似乎热衷于游走在合规的灰色和边缘地带,对中国国家的法律和合规要求,嗤之以鼻!
综上,联易融问题重重,而通过其对我们第一篇报告避重就轻的回应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如果公司没有刻意隐瞒真相,为何不对所谓的“不实指控”做出更直接的回应并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愿意为我们提出的所有指控提供相应材料及证据,联易融呢?
总而言之,联易融仅仅是在传统的重资产金融业务上套了层科技的外壳。友情提示,一味掩饰,只会欲盖弥彰。
鉴于联易融违规违法经营和欺骗广大投资人的恶劣行径,我们鼓励广大群众联合向相关监管机构举报联易融。政府公开的举报热线如下:
国家税务总局
违法行为检举电话:010-61986755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监管二处(市新兴金融行业党委办公室)
投诉电话:胡先生 88125475 李小姐 88125465
댓글